企业仓库管理零库存思想
2019-12-27 16:02:11内容摘要
针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仓储要求更为复杂、精细,比传统简单、静态的仓储管理已无法保证企业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复杂、多样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大中型企业仓库如何管理仓库库存效果最佳?以下内容会给你答案。针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仓储要求更为复杂、精细,比传统简单、静态的仓储管理已无法保证企业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复杂、多样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大中型企业仓库如何管理仓库库存效果最佳?以下内容会给你答案。
1、企业仓库管理系统(WMS)的运用
企业仓库管理系统是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的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储信息管理。同时引入条形码管理系统,去掉了手工书写票据和送到机房输入的步骤,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条码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帮助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以快速、准确、低成本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2、企业仓库管理5S现场管理
5S现场管理最早来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是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手段。5S来自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修养)发音的第一个字母“S”,所以统称为“5S”。5S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石之一,现已逐渐被各国的管理界所认识。
3、企业仓库管理ABC分类管理
ABC分类管理就是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4、企业仓库管理定期订货法
定量订货法是指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库存数量(订货点)时,按规定数量(一般以经济批量EOQ为标准)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而定期订货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进行订货补充库存的一种管理方法。
5、企业仓库管理关键因素分析法(CVA)
关键因素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存货按照关键性分成3~5类,例如:(1)最高优先级。这是经营的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2)较高优先级。这是指经营活动中的基础性物资,但允许偶尔缺货,(3)中等优先级。达多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允许合理范围内的缺货,(4)较低优先级。经营中需用这些物资,但可替代性高,允许缺货。CVA管理法比起ABC分类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CVA管:理法和ABC分析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环节的目的。在对成千上万种物资进行优先级分类时,也不得不借用ABC分类法进行归类。
6、企业仓库管理零库存思想
零库存思想:实现零库存的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准时化作业,如准时化采购、准时化生产、准时化配送、准时化销售等。准时化的思想就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把需要的品种和数量送到需要的地点。在我国,库存成本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很大,要控制总成本,就要加强库存管理,加快库存周转,压缩平均库存量。但是企业也不能盲目压缩库存量,其实,零库存技术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JIT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库存最小化的技术的总称,而并非单纯的从数量上使得库存为零。
7、企业仓库管理联合库存管理(JMI)
联合库存管理: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供应链备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
8、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库存管理思想。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可以缓解和抑制“牛鞭效应”,能够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
相比于传统仓库,现代仓库在仓储效率和仓储量上面都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归功于有效的仓库规划对仓储能力的提升。那么需要满足哪些仓库规划要求,从而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优化作业效率,保障作业的顺畅和安全呢?
物仓保管场所的分配
1、物资保管区的划分必须做到保管任务与仓库设施统一,同时这种划分又是动态的。
2、库房、物料棚和货场的选择
3、楼库各层的使用分配
4、确定存入同一库房的物资品种
保管场所的布置
保管场所的平面布置,是指在库房使用面积内,对各布局要素的统一安排。所考虑的要素包括:通道、收发货区、墙间距和垛间距的宽度(一般为0.5m)。
1、分区分类保管:
按理化性质对货物进行分区分类保管
按使用方向或按货主对货物进行分区分类保管
分区分类保管的原则:货物性质互有影响和相互抵触的不能同库保存;货物保管要求温湿度条件不同的不能存放在一起;灭火方法不同的货物必须分开保管;作业手段不同的也不宜存在一起。
2、分区定置、系列存放
分区定置:按照货物自身理化性质与储存要求,根据分库、分区、分类的原则,将货物固定区域与位置存放;
系列存放:在定置区域内,依货物材质和型号规格等系列,按一定顺序依次存放。
3、货位存货方式
固定型:是一种利用信息系统事先将货架进行分类、编号,并贴付货架的代码,各货架内装置的货物事先加以确定的货位存货方式
流动型:所有货物按顺序摆放在空的货架中,不事先确定各类货物专用的货架。
一般来讲,固定型管理适用于非季节性货物、重点客户的货物以及库存货物种类比较多且性质差异较大的性况;而季节性货物或物流量变化剧烈的货物,由于周转较快,出入库频繁,更适应于流动型管理。
仓库总平布置是指对仓库的各个组成部分—存货区、入库检验区、理货区、配送备货区、通道以及辅助作业区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
仓库总平布置的要求:
1、适应仓储作业过程的要求,有利于仓储业务的顺利进行;
仓储作业过程是指(仓库从接收货物开始直到把这些货物完好地发放出去的全部活动过程,由入库、储存、出库三个阶段构成,包括了实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
2、有利于节省投资;
3、有利于保证安全和职工的健康。
货位布置方式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仓库平面和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货物保管质量,方便进出库作业,从而降低货物的仓储处理成本。
货位布置方式基本思路:
(1)根据货物特性分区分类储存,将特性相近的货物集中存放;
(2)将单位体积大、单位重量大的货物存放在货架底层,并且靠近出库区和通道;
(3)将周转率高的货物存放在进出库装卸搬运最便捷的位置;
(4)将同一供应商或者同一客户的货物集中存放,以便于进行分拣配货作业。